“抗疫云学术报告”系列讲座第一场

发布日期: 2022-04-07   作者:   浏览次数: 10

为了帮助同学们舒缓疫情防控封闭管理期间的压力,保持良好的生活和科研状态,电子科学系推出抗疫云学术报告活动。邀请近期有优秀研究成果发表的老师做学术报告,为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在线解读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自由活跃的科研氛围。请同学们积极参加,踊跃提问!

第一场:基于铁电材料类脑智能计算

报告人田博博

报告时间:2022年4月5日  下午:2:00~3:30

腾讯会议号:433 366 546

 

报告人简介

田博博,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电子科学系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基于铁电效应的类脑智能硬件。自2017年以来,在神经形态计算方面,实现了铁电局域场调控的半导体p/n静电掺杂,研制出高性能、有国际竞争力的超低功耗、抗疲劳性优异的铁电突触器件,设计了联想学习神经网络。在类脑视觉方面,实现了多种光电融合和纯光学调控的光突触器件和人工视网膜器件,实现了应用于静态图像和动态视频处理的超低功耗类脑视觉系统。在自然旗下顶级期刊Nat. Electron.、Nat. Commun.、npj Flex. Electron., 美国物理联合会旗下物理顶级期刊Appl. Phys. Rev., Wiley旗下材料和综合类顶级期刊Adv. Funct. Mater.和Adv. Sci.等发表期刊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10项。在铁电硬件类脑方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博士后创新、上海市青年人才类在内的科研项目12项。指导科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类脑智能分会委员会委员,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评审专家,交叉学科国际期刊Exploration青年编委。

报告摘要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全球数据规模不断扩大,到2025年预计将超过175 ZB。与此同时,由于存储与计算分离的架构大大限制了计算效率,传统计算机无法满足处理快速增长的数据。存算融合的类脑计算因其大规模并行和实时信息处理等特点有潜力解决这一难题。特别是,基于类脑器件的神经形态计算突破了信息处理过程的能耗问题,成为了十四五规划科技攻关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报告从数字计算机与类脑计算的对比出发,围绕近年来团队在铁电效应的类脑器件方面的科研工作,展开对硬件类脑计算的介绍。